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多面体模块化箱体系列标准与榫卯钢结构系列标准等十一项标准启动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分别于2023年3月31日与4月3日顺利召开。
会议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委员会秘书李颖珠主持召开,出席会议的专家包括北京赛博思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蔡玉春、住房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原副总工程师屈宏乐、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姜兆黎。列席两次会议的人员还包括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尧一集成模块住宅有限公司和中国中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标准编制成员、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标准委员会成员及相关工作人员。
会议开始,各项标准的主编单位代表分别向与会专家介绍了标准的编制背景和已有研究成果。与会专家针对标准框架和初稿展开讨论,提出专业详细的指导建议并给出了下一步的编制计划,明确了后续编制工作的开展方向。
榫卯连接相较与焊接,能够有效避免焊接刚性连接带来的负面效应,比如焊接存在的应力集中、脆性破坏等。焊接对工人技术要求高,而榫卯连接方便,操作简单,避免繁琐复杂高强度的现场工作,需要的榫头卯口可标准化,在工厂直接浇铸成型,运到工地直接使用,有利于装配式建筑的发展。
我国模块化箱体建筑研究起步较晚,正处于积极探索的阶段,在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建立推广一套完整的标准化构件模数体系方面等存在诸多空白。模块化箱体建筑的设计阶段是整个建筑工程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还尚未有合适的标准出台用于规范和指导这一重要阶段,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模块化箱体建筑的快速推广和长远发展。
两个系列的团体标准与国家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相关政策引导方向一致,对规范指导模块化箱体建筑设计、推动装配式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可持续性建设有重要作用;也将为装配式建筑相关企业产业升级和健康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装配式建筑相对于传统建筑方式,具有低碳、节能、环保等优势,是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7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19号),建立健全装配式建筑相关标准、技术体系,形成一批装配式建筑规模化生产企业和工程总承包企业,实现装配式建筑全面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初步形成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体系框架,建筑市场运行机制更加完善,工程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建造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加速建筑业由大向强转变。
截止4月3日,两个系列共29项团体标准已全部完成启动工作,有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参与,为标准的编制提供了更坚实的技术支撑。同时,有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装配式建筑分委员会的支持,为团体标准转化成国际标准提供了可能性。
欢迎建筑领域相关专业的单位参与到两个系列标准的编制工作中!